论废物

“问物之城”系列装置作品在八月金秋隐匿于安顺路上小商品市场里,占据了其中一个小门店,展览静悄悄地持续了两周。过道人群熙攘,讨价还价的热闹买卖让这个展览空间成为一个市民参与互动和审美的实验室。如何吸引市场里的过路人进入空间,并在发言墙上发表自己对废物处理的意见?市场里的各色过路人群何以驻足并加入互动?以下的一些趣闻轶事可让未到场的观众略知一二。

第一天:开幕当场展览相关人士和过路民众情趣昂然地将生物降解包装材料踩扁,发出响声仿如新店开张的喜庆鞭炮,对面经营一家日用品店的周先生觉得这个没什么大意思。当我们号召大家给进门的装置题写标题的时候, 他上前用毛笔稳健地写下了“问物之城”几个字。鼓励提出一些与展览有关的问题,他写到:“这个展览本身的垃圾如何处理?”,然后他坐回到自己的灰尘停积的锅碗瓢盆和清洁用品中,等待下一个买家。

第六天:清晨站在展览空间的门口就像一块石头在水流触及的浅滩边上,总会泛起一些涟漪,偶尔钩附住一些过往的东西。一个身着圆点上衣中年妇女走过来扫了一眼:’这里是在干什么?” 我正要回应她的疑问之时她抽身后退,停住再凑回来。几个回合,直到我们的对谈轻松下来,她介绍自己是一名中学老师,谈到自己对各种艺术创作的看法,对其的疑惑等等。一对夫妇路过也驻足参与聊天。另一个观众进来展览空间之后插了一句:”艺术么就是一般老百姓搞不懂的东西。”这位先生经营一家工厂专门出口塑料扫把。其他观众们进入该空间在墙上提问留言然后便离开了。那位开工厂的先生大概是最后疲于阐述自己对艺术的观点也干脆在留言板上写了一句:”我们如何应对视觉垃圾?”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然后告别,我便又站回到门口的位置。

第十二天:装置展出的最后一天,艺术家们前来撤他们自己的作品,艺术家王煜宏的作品由一个废气的邮件箱组成,其中放置的扬声器发出废物回收者在街头巷尾摇拽的铃铛声音。”声音也是一种污染源。”裸兵和我随后叫来回收废物的人,借助他的小三轮帮我们把一些用作作品基座的塑料泡沫送还给附近的回收站。这时一个门卫上前说你们用这些东西是要收费,“这些都是被回收来的废品,”  我们抗议到。门卫一跺脚,用手比划着:“到底给多少钱?” 后来王煜宏过来上前递去一包烟,事情便化解了。随后收破烂的人踏着三轮如一缕青烟般摇晃着铃铛从街道巷弄里渐渐散去,我们把展览现场打扫干净,最后一些残留物倒入了垃圾箱中。

处理与日剧增的城市废弃物需要我们努力思寻有创意的生活方式。对话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证据这个搜索正在进行中。展览中搜集的相关疑问和提议请点击此处,如果也激发你些许那么请提出你自己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