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趣事

一张巨大的宣纸悬挂着,将天花板和地板连成一片,忽然一道墨水在宣纸光滑的表面跳跃。墨迹缓缓向上延伸,连成一条直线,像棵神奇的植物在生长,接着又像小草弯了腰。又一条螺旋状的线条跃然纸上,颜色深沉,向外伸展,像被施了魔法在纸上跳舞。一片蜿蜒曲折的森林展现在众人眼前。上个月,上海的一栋老房子里举办了一场展览,名叫“艺术占领”,上述那幅梦幻般的景象就是展览里的艺术表演,这样的表演平时难得一见,可遇不可求。从画纸的背面欣赏作画的过程更是别有一番风味,看着毛笔在空中挥舞,画家在画纸前运筹帷幄,不禁令人感叹,这便是那个施展画术的魔法师。

写这篇博文目的是想表达“玩乐至上”的价值观:呼吁人的一生都应玩乐至上。善于玩乐的人很少会令人担心,不管是邻居、上司、配偶或朋友,都不太会为这样的人感到忧心忡忡。当然,说到玩乐,人们更能接受它发生在孩子身上。许多优秀的学者都提出,人们在童年时应该尽情玩耍,并宣扬一种文化:当孩子随意摆弄食物、到处乱涂乱画、或把篱笆当独木桥走时,应该鼓励他们、赞美他们。然而,人们还是习惯性地把玩乐当成“童心未泯”。

“艺术占领”有十来个艺术家参展,他们都是成年人。同时也有许多过路人进出房子参观,有的人把玩着奇特的玩意儿,有的人体验着它们、感受着它们、甚至在上面作画。房子里有块区域种着小仙人掌,绿油油的令人赏心悦目;有个巨大的脑袋形状的装置,如果站在它面前摆出特定的如果站在它面前摆出特定的姿势,它就能发出相应的声音;还有个废弃的厕所,也能发出各种声音。不过有些马达、零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事实上,花一天时间做件打破规则的事(比如,未经允许借用空房子举办艺术展)可能纯粹只是为了打发时间。“艺术占领”里没有引人注目的媒体,也没有“展会开幕式”般隆重,更没有贵宾专用室或漫天遍野的赞助商商标,不会让人无时不刻联想到商业元素或事业野心。然而,展览之余,我们似乎能感受到更多东西。也有可能,你觉得这不仅仅只是一场展览。

Rooms 2

学术界最先提倡“玩乐至上”的学者之一是位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他写道,“艺术是以玩乐的心态工作──虽然从传统意义上不能这么说,但从本质上来说正是如此。”这个构想完美地反驳了人们认为玩乐只能属于儿童的观念。却还不足以概括“艺术占领”的精髓。“以工作的心态玩乐”才更适合“艺术占领”,因为“艺术占领”的精神旨在表达一种随兴而为之的心态。

不管你怎么理解“玩乐至上”,艺术──以及艺术的多变性──在这种价值观里何处容身才值得深究。每个艺术 “作品”中都带有“玩乐”的成份吗?回顾文章一开始提到的水墨创作和其独特的自发性,似乎也可以用道家思想“无为”去理解,将“工作”和“玩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然而要用它去诠释“艺术占领”的意义,又显得过于简单,不足以体现后者的思想。“涌现”是一个系统科学术语(意思是系统中的个体遵循简单的规则,通过局部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的时候,一些新的属性或者规律就会突然一下子在系统的层面诞生 。译者注。),也有类似自发行动的意思:新事物通过动态的过程衍生出来 。比如,新思想、新的有机体或新潮流的诞生都可以叫做涌现。可是,这个术语太专业,给人一种疏离感。有一个戏剧表演的术语叫“yes-anding”(在戏剧表演训练中,有一种即兴表演,每次都从“yes”这个词开始,然后表演者用“and”带出接下来表演的内容,一直持续下去。译者注。),这是后人创造的动名词,意思是当灵感涌现的时候,随时随地持续地进行艺术创作,不会为别人批判的眼光所动摇,不会自我怀疑,也不会为了其他目标半途放弃当下的艺术创作。这种情况似乎只有在戏剧表演时才可能发生,即使它不象戏剧表演那样优雅。

总而言之,“玩乐至上”可能是对“艺术占领”最合适的描述,尤其当人们把“玩乐”与“工作”归为一类,甚至将它们对等起来,无限接近上文所提到的某些理念时,便能领会“玩乐至上”和“艺术占领”的共通之处。不同场合下的艺术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果时机场合都对了,就尽情玩耍吧!